傳統(tǒng)的歌種類及其表演形式兩鄉(xiāng)是以哈尼族為主體民族的鄉(xiāng),由于地理環(huán)境及其哈尼族風俗等因素的影響,在該鄉(xiāng)居住的其他民族如彝族、拉祜族和漢族都有喜歌好舞的習慣。他們有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的歌和舞,有喜慶節(jié)日的歌和舞,也有婚喪嫁娶的歌和舞。在什么場合唱什么歌,什么時季唱什么歌,什么事由跳什么舞,什么節(jié)日跳什么舞,包括唱、舞時該用什么吹打樂伴奏;用什么曲種等等都有一定規(guī)定和約定俗成。另外,除上述時間節(jié)令之外,老有老的歌和舞,小有小的歌和舞。所以說不管任何場合,時間季節(jié),喜慶節(jié)日都有他們該唱的歌和該跳的舞,這大概是因為他們無本族文字,而用這種口傳形式和活動形式使文化藝術(shù)遺產(chǎn)流傳千古之故吧!哈尼族地區(qū)民間流傳的歌豐富多彩,按照不同的年齡結(jié)構(gòu),不同的時間地點演唱相應的歌。如少年兒童在家里演唱嬉鬧之類的歌,下田唱“放牧歌”、上山唱“砍柴歌”“采集歌”等;老者則唱四季歌,傳統(tǒng)教育歌,婚喪嫁娶歌,史詩歌,故事歌等,小伙子,小姑娘和中年男女以“戀歌”、“對歌”、“山歌”諸方面的歌唱居多,同時也在學唱老者傳授的歌。外鄉(xiāng)(地)人路過田園遇到做活的,自然就要相互吆堿,對上一兩句民歌,或者情歌,若在山林中就對“山歌”、對“情歌”或“戀歌”。所謂“情歌”是就歌詞內(nèi)容上男女之間對搭較普遍,詞句較短,較為含蓄,不直接點明其內(nèi)心表達之意而言,“戀歌”是指一對戀人或幾對戀人以面對面的,用較小的歌聲(不讓外人或旁人聽見)相互表達愛慕之情的歌。未婚男女青年或已婚男子,天黑后,小伙子之間,小姑娘之間,合伙到村外或外村玩樂,這種玩樂也稱串姑娘,開初是成群集隊地相互挑逗,然后對歌,如:“求婚歌”中唱到;“山上的葉子發(fā)綠了/盼花開在葉枝上/男兒已經(jīng)長大了/盼個姑娘來相伴/美麗的姑娘在哪方/合心的姑娘在哪里/這樣的姑娘世上有?。戎⒏缛フ覍ぃ?。這樣一問一答之后若相互鐘情,則兩人避開眾人,單獨找一個地方,也同樣用對歌的形式繼續(xù)交流感情,相互間只要有一方不喜歡之意,就自覺地離開,重新再尋找另一群再次對答,這種情況一般是未婚男性較多。已婚后的年輕男女,也可背著他(她)偷偷出來玩,在對歌中若碰到求婚者,則用婉轉(zhuǎn)的詞語告訴對方自己已成婚。若碰到對歌的雙方都已婚者一則可代表未婚的朋友對答,二則可用生產(chǎn)勞動方面的問題作交流。另外,在對歌中因不想讓對方知道自己(因在黑夜中)所以男女都用小嗓或假嗓發(fā)音,這樣也可避免親屬在場。男女青年中的對歌除用語言表達外,還可用樂器來演奏表達,即男用小三弦或葉子,女的用稻桿或葉子,有時兩種方式交替進行,這樣也增加了玩樂的方式和色彩,增強了情趣和追求的信心,消除了的疲勞,所以這種走村串寨的娛樂方式從古沿襲至今永不衰退。在男女巡視間的玩樂若雙方都是喜歡歌唱者,那么有時對歌至深夜,也就是對唱“夜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