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古稱江陽,釀酒歷史久遠,自古便有江陽古道多佳釀的美稱。瀘州地區出土陶制飲酒角杯,系秦漢時期器物,可見秦漢已有釀酒。蜀漢建興三年(225)諸葛亮出兵江陽忠山時,使人采百草制曲,以城南營溝頭龍泉水釀酒,其制曲釀酒之技流傳至今。宋代酒業較為興盛,熙寧年間酒課為一萬貫以下,據《宋史》載瀘州等地釀有小酒和大酒,自春至秋,酤成即鬻,謂之小酒。臘釀蒸鬻,侯夏而出,謂之大酒。大酒系燒酒。詩人墨客留有贊酒詩文,黃庭堅曰:江安食不足,江陽酒有余。唐庚曰:百斤黃鱸膾玉,萬戶赤酒流霞。余甘渡頭客艇,荔枝林下人家。楊慎曰:江陽酒熟花似錦,別后何人共醉狂,又曰:瀘州龍泉水,流出一池月。把杯抒情懷,橫舟自成趣、張船山曰:城下人家水上城,酒樓紅處一江明。銜杯卻愛瀘州好,十指寒香給客橙。元代泰定元年(1324)已釀大曲酒。明代萬歷十三年(1586)瀘州大曲酒工藝初步成型。《瀘縣志》載:酒,以高粱釀制者,曰白燒。以高粱、小麥合釀者,曰大曲。清代順治十四年(1657)前后,舒聚源糟坊開業。乾隆二十二年(1757)增建4個酒窖,其大曲酒膾炙人口。同治八年(1869)舒聚源糟坊改號為溫永盛糟房,有大曲酒窖10個,其中6個建于1650年左右,4個建于1750年左右。清末白燒酒糟戶達600余家,民國以來減至三百余家矣。大曲糟戶十余家,窖老者,尤清洌,以溫永盛、天成生為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