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點叉尾鮰柱形病癥狀及其診斷方法
柱狀屈撓桿菌,為嚴格的好氧,革蘭氏陰性菌,無鞭毛,呈彎曲的長桿狀或絲狀,大小0.5×2~30um的。在貧營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上能較好的生長,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能滑行運動或一端固著,另一端緩慢擺動。在大多數培養(yǎng)基上都能生長,形成黃色到棕黃色,向四周擴散形成較淺的假根狀菌落。
患病魚鰭、吻、鰓和體表出現棕色或棕黃色的病灶,病灶周圍充血,出血,發(fā)炎(汪開毓)
該病目前已成為危害斑點叉尾鮰的第二大性傳染病,在春、夏、秋都可發(fā)生,流行水溫為15~32℃,多出現在水溫20℃以上的春末至初秋,死亡率可達到75%以上。病原的感染常與各種應激因素有關,如高溫、密度過大、機械損傷、水質惡化等。除了感染斑點叉尾鮰外,還可感染鯉魚、鯽魚、鰻鱺、虹鱒、羅非魚和褐鱒等魚類,但斑點叉尾鮰敏感。
病魚鰭、吻、鰓和體表出現棕色或棕黃色的病灶,病灶周圍充血,出血,發(fā)炎,特別是在背部形成一由白色帶狀物圍繞的似“馬鞍”狀的病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隨病程的發(fā)展病灶,病灶皮膚受損,形成中心開放性的潰瘍,露出其下的肌肉組織。鰓粘液分泌增多,鰓絲末稍出現褐色的壞死組織,后逐步擴展至基部整個鰓絲腐爛。
(2)準確的診斷需進行病原的分離鑒定或采用免疫學方法與分子生物學方法進行診斷,如直接熒光抗體技術、間接熒光抗體技術、ELISA、16S rDNA序列分析、PCR和AFLP等。
(1)保持養(yǎng)殖水體的清潔,控制放養(yǎng)密度,減少應激是重要的預防措施;
(2)同時使用藥進行水體,殺滅水體中的病原體有研究表明氯胺-T 6.5~8.5mg/L和新潔爾滅1~2毫克/升浸泡1小時對該病有很好的效果。
(4)發(fā)病時可使用磺胺類和四環(huán)素類進行內服。脫氧土霉素30~50毫克/公斤體重/天,或氟苯尼考10~20毫克/公斤體重/天,連用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