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殯葬的形式、我們通過民俗學和考古學等資料得知。古人從來是將喪事當作一類社會活動乃至娛樂活動來進行的。他們無一例外地要在喪事中熱熱鬧鬧地大辦一番,諸如吊唁、巫術、跳尸(娛尸)、唱祭、祈禱、送擯等,盡情地渲泄。后世發展出飯含、小殆、大殆、喪服、摔盆以及守制等。中國歷朝對此都有許多相應的扎制規范。
農村的喪事,除了哀悼性質之外,還有其他意義:
一種是社會意義,它是人們確認關系、改善關系的機會。通過喪事,一些原來不大走動的親戚又有機會相聚,聯絡了感情;一些原來有點芥蒂的鄰居親戚通過喪事,使怨恨淡化。另外,喪事也是一種社會活動,許多人聚在一起,相互結識,交流感情。一個生產隊中誰家有了喪事,村里的人全都會來表示哀悼和幫忙,有的買菜,有的燒飯,村里人都來吃。一些更偏遠的農村里,常常是一家人集體吊喪,集體幫忙,也全家來吃喝,一般要吃到“三朝”才結束。
另一種是娛樂意義,喪失中許多人借此機會休息娛樂。有了麻將后,辦喪事總是與它分不開。一些守夜的人吃過晚飯后,就擺開陣勢筑“長城”,許多人圍在周圍觀戰。可以說,喪事也是與娛樂、與吃喝享受結合在一起的。
再一種意義是顯示意義。即借此顯示喪家的身價和地位,賓客眾多,排場豪華,顯示喪家地位高,能量大,人緣好。由于這個因素,一些喪家硬著頭皮將喪事做得體面些,一方面是為了討些口碑,更多的是要顯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