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是中國苗族的一種民間舞蹈。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于唐代。鼓舞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根據(jù)跳舞的人數(shù)可以分為單人、雙人、群體鼓舞三類;還可以根據(jù)鼓舞的表演形式分為猴兒鼓、對跳鼓、四面鼓、團圓鼓鼓舞等四類,花樣繁多的表演形式,應對著不同的節(jié)慶氛圍,精彩紛呈。
鼓舞——是一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鼓為木制,以牛革蒙于兩端,置于架上敲擊。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于唐代《朝野僉載》卷十四:“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閭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戚飲宴舞戲一月余日?!钡挠浭?。說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于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苗族“鼓舞”主要分布于湖南西部和貴州東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帶。
由于長期分散居住,以及語言、服飾、風習方面的差異,各地“鼓舞”風格特點和形式各不相同。在湖南省西部的鳳凰、保靖、花垣等縣有“花鼓舞”(包括后來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男子和女子“雙人鼓舞”),古丈等縣有“團圓鼓舞”、“跳年鼓舞”,保靖、花垣有“猴兒鼓舞”。在貴州省東南部清水江沿岸的臺江、鎮(zhèn)遠等縣有“踩鼓舞”,黔東南地區(qū)的臺江縣和湘西地區(qū)個別地方有“木鼓舞”,施秉、銅仁等縣有“調(diào)鼓”。上述各種形式的鼓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各有不同功能,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如原來“木鼓舞”,僅為祭祀祖先、祈神禳災、娛神、娛祖靈所用,“調(diào)鼓”則主要用于喪葬儀式告慰亡靈,“團圓鼓舞”、“踩鼓舞”、“花鼓舞”等,主要是在每年春節(jié)和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娛樂。如今,都演變?yōu)楣?jié)慶活動和人們勞動之余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功能的轉化,也促使鼓舞的節(jié)奏及擊鼓動作發(fā)生更為復雜的變化,而具表演性質。
根據(jù)口碑資料并結合文獻研究,水鼓舞節(jié)至少有五六百年以上的歷史。據(jù)說一年久旱不雨,某夜村中告翌仲老祖公在今天起鼓的地方挖井,不幸被倒塌的泥土掩埋,他托夢給子女說:“這個地方很好,就讓我在此長眠?!弊优畟儽銕舷慵埱叭ァ皦灐鄙霞赖?,隨后便普降甘露,日后相沿成俗。還有一個傳說是:某年大旱,河水斷流,唯寨腳今天起鼓的地方有一水潭不干,小孩們便到那里拊水嬉戲,但見潭中兩龍相斗,頓降大雨,方解燃眉之急,此后即變成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