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是中國苗族的一種民間舞蹈。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于唐代。鼓舞的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根據(jù)跳舞的人數(shù)可以分為單人、雙人、群體鼓舞三類;還可以根據(jù)鼓舞的表演形式分為猴兒鼓、對跳鼓、四面鼓、團圓鼓鼓舞等四類,花樣繁多的表演形式,應對著不同的節(jié)慶氛圍,精彩紛呈。
鼓舞——是一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鼓為木制,以牛革蒙于兩端,置于架上敲擊。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于唐代《朝野僉載》卷十四:“五溪蠻,父母死,于村外閭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戚飲宴舞戲一月余日。”的記述。說明“鼓舞”早在唐代就盛行于苗族民俗之中,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苗族“鼓舞”主要分布于湖南西部和貴州東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帶。
以擊鼓的性別分,又分男鼓和女鼓。男鼓有雞公展翅、陣鼓催兵,犁地耕田、農(nóng)夫插秧、收獲打谷、大鵬展翅、猴子戲物、九龍下?!?;女鼓有美女梳妝、包頭洗面、巧婦織錦、繡花挑花、織麻紡紗、左右插花……苗家的鼓舞種類繁多。
按其表演形式和內(nèi)容的不同,可分為花鼓舞、猴兒鼓舞、團圓鼓舞、單人鼓舞、雙人鼓舞、四人鼓舞、跳年鼓舞等。鼓舞的動作,大多是來自日常的生產(chǎn)、生活,也有些武術和動物動作的模擬。
“猴兒鼓舞”是一種技巧性較強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舞蹈的主要內(nèi)容是表現(xiàn)猴子進廟偷吃供果時無意中敲響了更鼓后驚慌和對鼓嬉戲的情景,動作有“倒上樹”、“偷桃”、“抓癢”、“滾球”等?!般~鼓舞”動作也是來源于狩獵生活、農(nóng)業(yè)生活和對動物形態(tài)的模仿,如:“騎馬”、“趕鴨”、“捕魚”、“撈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