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裱也叫“裝磺、“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保護和美化書畫以及碑帖的技術,即以各種綾錦紙絹對古今紙絹質地的書畫作品進行裝裱美化或保護修復。
在宣紙和絹素上所作的書畫,因其墨色的膠質作用,畫面多皺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觀賞、流傳和收藏。只有經過托裱畫心,使之平貼,再依其色彩的濃淡、構圖的繁簡和畫幅的狹闊、長短等情況,配以相應的綾錦紙絹,裝裱成各種形式的畫幅,使筆墨、色彩更加豐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藝術性。
步驟概述
裝裱工藝大致可分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許多小的工序。
部分為定型備料,包括制漿糊、畫心托底、托綾絹等。
第二部分上漿托紙,包括調試漿水、配托紙、潤畫心、上漿托紙、刷漿口、上墻繃平晾干。
第三部分裁畫心、下料,包括畫心下墻,取正方裁、量裁鑲嵌材料。
第四部分畫心與鑲嵌材料的組合、定型,包括鑲局、鑲牙子、鑲邊、鑲天頭地腳、卷邊或沿邊、上釘角等。
第五部分復畫上背,包括配復背紙、裱件的悶水潤性,刷復裱上畫和排平,加輔料、上墻、繃平。
第六部分后完成,包括下墻、打蠟、剪邊、裝天地桿軸,掛網結帶。
由于裝裱的類別和款式不同,它們的工序材料也各有差異,而每個裝裱師的經驗、習慣手法各異,各自的操作方法也不盡相同,裝裱藝術又是一門工藝性強的專門技術,而且需要實際操作,反復實踐才能逐漸掌握。這里只能簡要談幾種基本的、簡單易行能自己動手托裱的方法 [1] 。
工具
裁刀,用于裁切紙、絹、綾、錦的材料和挖配、裁畫心及修補破洞。其刀刃鋒利平直,呈馬蹄形,又名馬蹄刀 [2] 。
裁板,用于裁切之墊,多以質細紋直的椴木、銀杏木或柳木為之。
裁尺,用于裁切畫心材料時作界尺之用,多用楠木、杉木制成。
棕刷,用樹棕編扎制成,有南、北方之分,前者小且薄,后者大而厚。
排筆,由幾支乃至20余支羊毫筆并排扎接而成,用于刷漿糊。
竹啟子,用大毛竹制成,呈劍形,前部薄而光滑,半圓形,后部粗厚。
針錐,用于扎眼、轉邊和排毛等。砑石,用以砑磨畫背,以質細光滑的鵝卵石為之。另外還有漿油紙,水油紙等。
沿革書畫裝裱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帛畫、繒書,至西漢即有裝裱的繪畫出現。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端,裝有扁形木條,系有絲繩,木條兩端還系有飄帶。南北朝時書畫裝裱多赤軸青紙,裱工有范曄、徐愛、巢尚之等人。書法家
虞□還著有裝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織錦裝書畫,格調堂皇,高手輩出。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設“論裝背裱軸”一章專門論述有關裝裱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