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和試制新產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為了滿足市場不斷變化的需求,以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好的設計可以解決顧客所關心的各種問題,如產品功能如何、手感如何、是否容易裝配、能否重復利用、產品質量如何等;同時,好的設計可以節約能源和原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等。所以,在設計產品結構時,一方面要考慮產品的功能、質量;另一方面要顧及原料和制造成本的經濟性;同時,還要考慮產品是否具有投入批量生產的可能性。
所謂的同類比較就是發現比較對象的差異性, 也就是說將同類異化的過程, 如果這種異化超出原有的范圍, 就形成了 異類。 反之異類比較實際上是同化的過程, 即尋找共同點, 如果這種過程進入某個范圍, 自 然異類就會被轉化成同類。 因此, 比較是同化與異化共存的過程, 如果主觀在比較之前, 先判定是同類比較, 自 然比較更多的是異化的過程, 如果主觀在比較之前, 先判定是異類比較, 自 然比較更多的是同化的過程。 前者比較的結果是發現差異性, 后者則尋找共同性。
首先是被選擇的方案(或產品)與某種消費需求之間是能夠形成對應關系的; 2、 這種對應關系是相對恰當的; 3、 這種對應關系與原來已有的對應關系之間的差異是具有比較優勢的; 二、 誰同誰比? 構思--比較--篩選--確定--構思延伸--再比較--再篩選--再確定--, 這就是設計階段不斷進行的設計選擇過程。
產品設計的知識探討 "比較"是產品從一個階段能夠進入下一個階段的優勝劣汰的選擇方式。 例如: 設計階段, 設計師從一定數量的草圖、 想法中選擇出具有價值的草案進行設計細化, 從而進入評審階段;再如: 銷售階段, 消費者比較貨架上的產品, 從中選擇符合自 己需求的產品, 進行購買, 從而進入使用階段。 在此, 本文想探討的就是: 處在設計階段的產品, 為什么比?誰同誰比?比什么?比的依據是什么?進而從哲學的角度探討產品設計中的比較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