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認為工業設計就是畫CAD圖紙,做美工,決定一個手機是一個弧形曲線還是棱角分明、揚聲器是分布在手機底座還是側面、HOME鍵是圓形還是方形,那么你可能對工業設計有誤解。遺憾的是很多人包括做硬件的公司老板都認為工業設計就是一個“跑龍套的”,他們有時候會做好一個產品,然后拿給工業設計師:“把它設計的好看一點。”
現代社會技術競爭很激烈,誰具有新技術,誰就能在競爭中占領優勢、但技術的開發格外艱難,代價和費用極其昂貴。相比之下。利用現有技術,憑借工業設計,則可用較低的費用增進產品的功能與質地。使其更便于使用、增添排場,于是強化競爭能力,加強企業的經濟效益。我們可以想像,把電視機的顯示模式變成液晶式的,這是—大技術加強,但又是何等的艱難。但在結構、造型、整體性與環境的色彩協調,為不同人群需要而實行的產品設計則相對可及、便利,這往往也是海外市場商品競爭的中心。
借著制造業中心形成的東風,正好實現工業設計重心從教育界到產業界的轉移。隨著制造業的發展,這種轉移是必然要發生的,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在日本,大企業工業設計部門的工業設計師具有的實踐水平;其次是自由設計師(即工業設計公司內的設計師和個人設計師);高校只是提供工業設計師苗子。我們要為這種轉移作好充分地準備,對工業設計教育所扮演的角色,也要進行重新的思考和分析。
大陸工業設計分成三個發展階段,完全是為了闡述的方便。現實中的工業設計產業發展路徑要復雜得多,各階段之間也非常模糊。即使在當今OEM模式占主要地位的情形下,營銷型工業設計也在某種程度上存在,只是沒有生產型工業設計普及罷了。當然,即使到了營銷型設計時代,也需要大量懂生產、造形能力強的所謂務實型工業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