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企業一方面花錢請人去幫助他們通過各種質量體系認證,一方面又不信任它。在體系外審前編造文檔、編造證據已成了一個審查者與被審查者之間心照不宣的事實。因為我們不信任它,我們就不會全力以赴去做;不全力以赴去做,就不會取得良好的結果;沒有取得良好的結果,又進一步“證明”了我們不相信它是對的。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造成這種知行不一狀況的原因在于“知而不誠”必然會產生“行而不信”。“知”的要害在于“誠”,“行”的要害在于“信”。“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人的要求,“誠”是對我們自身的本心,即“不忘初心”,“信” 則是對他人所作承諾的信守。之所以不誠信的事情時常發生,是因為我們自己內心沒有形成誠意,是根基不穩造成的。
不能在我們內心形成共鳴和形成本能的“知”不是真正的“知”,它也不足以形成“行”的原動力。《莊子·大宗師》中所說的顏回對“仁義”的“忘卻”,即銘入靈魂達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坐忘”才是真正的“知”,所以陜西九江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認為而不是本本主義和只對人不對己的“知”。
要做到知行合一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行”需要具備“行”的條件,包括技能、工具、環境、時間等,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只有發揮所有員工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是管子所言的“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也是毛澤東所言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一刀切”的做法既是無視具體問題、無視內因和外因對立統一性的懶政做法,也是管理者試圖包打天下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不斷地搞運動,進而加劇企業中表面上忙碌,實際上無效的積極怠工現象,造成“人人都在忙,忙著掩蓋事實真相”的局面。一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就將責任歸咎于員工的知而不行、歸咎于執行力不夠,實際上是推卸了管理者的責任。
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脫離了前提條件,不考慮內因和外因的對立統一性,辯證唯物論就容易陷入本本主義和詭辯論。《論語》所載是孔子在特定場合和語境下與其弟子的問答。如果不顧當時的語境,盲目將孔子的這些判斷作為永恒的人生指南,就會出現用孔子的一種觀點來攻擊孔子的另一種觀點的情況。忽略這些前提條件,只強調這些名言警句本身就容易出現邏輯和行為準則的混亂,也會被人利用而產生“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