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見于《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成為常用詞,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事情。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有識之士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隨后清政府迫于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于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并在全國范圍內提倡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后,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現代漢語中“教育”一詞的通行,與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聯系在一起,反映了中國教育話語由“以學為本”向“以教為本”的現代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