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五芳齋粽子生產廠家直銷專賣團購部
五芳齋粽子五芳大肉粽五芳齋禮盒 嘉興粽子 嘉興特產 端午節五芳齋 蛋黃肉粽迷你粽 五芳齋珍情五芳禮品粽 , 五芳雙喜禮盒裝 ,和家五芳禮品粽(鐵盒) 豐年五芳禮品粽, 百年五芳禮品粽 ,五芳齋盛世五芳, 五芳齋粽子100克 五芳齋粽子140克 濃情五芳禮盒粽,濃情五芳粽子咸蛋禮盒裝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為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已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在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詩人屈原在這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有吃粽子的傳統,喝雄黃酒,掛蒿草、艾葉,賽龍舟等習俗。更有大詩人為此留下了千古佳話“浣溪沙 端午“—宋 蘇軾《浣溪沙 端午》。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都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幾千年前,屈原投入汨羅江自殺,為了不讓江中的魚吃屈原的尸體,人們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江中,所以幾千年來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吃粽子的來歷--屈原投江后,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鱉蟹吃屈原的尸體,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里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說:“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鱉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屈原說:“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著吃了。”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著屈原說的話,向汨羅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后,屈原又給老人托了個夢,說:“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鱉蟹吃了。”這就是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當然這都是傳說而已但這種愛國情懷值得后人學習。包粽子一般是用竹葉或葦葉包裹,五芳齋粽子用的是江西省靖安縣建立五芳齋專用箬葉的采摘和加工基地。 古人也有用艾葉、茭葉、菰葉裹的。用艾葉裹的叫作艾香粽子。粽葉要先用水浸泡,再洗干凈。糯米也要預先用冷水浸泡,泡好后將水瀝凈備用。古人包粽子很講究,要在糯米中放入紅棗、板栗、胡桃、柿干、銀杏、赤豆、姜桂等物。如果要包堿粽,可先用石灰水少許灑在米上攪拌之,使米變成微黃色;或在煮粽子的水中放入少許柴灰或石灰,煮出來的堿粽會格外芳香好吃。
在唐宋時代,粽子也曾受到過皇室的喜愛。唐明皇在位時,每年在端陽宮里都要精工制作一批粽子和粉團可見皇帝有有多么的喜愛粽子。粉團盛于金盤之中,然后讓宮女們用金質小弓箭去射盤中的粉團,射中者以粽子為賞。可是粉團滑膩,并不好射,宮女們為獲得吃粽子的獎賞,必須全神貫注,認真拉弓引箭才行。唐明皇則在一旁取樂,并吟出了“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的詩句。這種宮廷游戲至宋代仍延續不斷。
古人還在粽子中加入,以療疾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有將治瘧藥與粽子并食瘧疾效果良好的記載。南北朝時,盧循將中藥益智與糯米同裹,制成“益智粽”,呈獻給宋武帝劉裕吃,他的腦力衰退、思維遲鈍的癥狀。粽子也曾激發過古代詩人們的創作靈感。元稹有“采縷碧筠粽,香梗白玉團”;溫庭筠有“盤斗九子粽,甌擎五云漿”;姚合的“諸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衰甚將簪艾一枝”,這些都是對粽子的歌詠。粽子后來也成為人們在端午期間饋贈親友的禮品。舊時,一些朱門大戶的節禮除粽子之外,還要配以桑椹、櫻桃、荸薺、黃杏、五毒餅、玫瑰餅等時鮮物品。而小戶人家則只能勉強裹幾只清水粽,既充節物,又當食糧了。
北京地區的端午粽子均以葦葉包裹,以馬藺系之。市間售者以江米小棗的為主,近郊農民進城推車串賣者多為黃米小棗粽子。南方人更講究吃粽子,時至近代已形成系列,主要分蘇式、廣式兩大類。蘇式有白米粽、赤豆粽、豆沙粽、鮮肉粽、火腿粽等,味道純正,別有風味。廣式主要有豆沙粽、叉燒蛋黃粽,以及有斤把重的什錦裹蒸粽等,更是獨具特色。后來,北京的桂香村、稻香村等南味食品店在端午時就專門供應南味粽子,以供南、北食客隨意選購。北京人可嘗個稀罕,可領略一下南國風味兒;南方老客兒可吃到家鄉的“特產”,飽以口福,更是不亦樂乎!
吃粽子的習俗不僅在國內流行,在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也較為普遍。粽子居然能漂洋過海,傳播了中華的飲食,恐怕是發明粽子的古人所始料不及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