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屬小型魚類,生長速度較一般魚類慢,因此要注意科學放養。
提早放養:適當延長養殖周期,提高養殖產量。黃顙魚放養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但各地氣溫不同,只有氣溫條件允許,水溫穩定在10℃左右,才可放養,以人為延長生長時間。
魚種優質:市場上黃顙魚品種較多,如瓦氏黃顙魚、江黃顙魚、岔尾黃顙魚等,還有近年繁育的全雄黃顙魚。無論何種品種,放養時必須要求出自正規的黃顙魚良種繁殖場,盡量選擇人工繁育的優良魚種,既可保證品種的純度和生長速度,也可提高成活率。
規格宜大:魚種規格大,體質相對較好,生長相對較快,因此市場上大規格黃顙魚種頗受歡迎。一般要求個體規格在10~15厘米,體重15~35克為宜,盡量放養30克/尾以上的大規格魚種。四是密度合理。魚種的放養密度,必須根據養殖條件、養殖方式、餌料供應、魚種規格和管理水平等情況靈活掌握,力求適當,放養過少則魚池利用率不高,效益不明顯;放養過多則生長緩慢,病害多發。若主養黃顙魚,一般每畝可放養15~35克/尾的魚種2500~5000尾,規格較大時可適當稀放,同時可搭配鰱、鳙魚種200尾左右,調節水質。如果采用混養模式,可以將黃顙魚套養在其它養殖池內,每畝可套養30克/尾以上的黃顙魚100~150尾。魚種入池前使用5%食鹽水溶液浸體10~15分鐘,防止將病原體等有害生物帶入池塘。
黃顙魚相比常規魚類,耐低氧能力較差,且個體纖小,容易受驚,對養殖管理要求較高。 [8]
水質調節:黃顙魚喜歡清新的水體環境,需要時刻保持水質清新,水體透明度要求達到35厘米以上。因此,必須定期換水。5~6月,每月換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30厘米左右;7~9月,每半月換水一次,每次注入新水15厘米左右,全年保持水深在2米左右。 [8]
適時增氧:養殖池塘要求配備增氧機等設備,根據天氣、水質情況科學開機增氧,晴天堅持凌晨和午后開機1小時,陰雨、悶熱天氣要提前增氧,增加開機次數和時間,使水體溶氧濃度保持在3毫克/升以上。 [8]
強化管理:堅持日夜巡塘,觀察魚群采食、活動及生長情況,發現隱患及時排除。盡量減少行人、獸類等進入養殖區驚擾魚群,以免發生應激反應。
黃顙魚有消腫療效
《醫林集要》曾中記載,黃顙魚可治水氣浮腫,即以黃顙魚配綠豆、大蒜,用水煮爛,去魚食豆,并取汁調商陸末服。攻補兼施,對脾虛而腫滿甚者尤其適宜。在《本草綱目》中也曾記載過黃顙魚有消腫的療效“煮食消水腫,利小便;反荊芥。”除此之外,在《普濟方》還曾記載過黃顙魚可治喉痛的病癥:"治喉痹,黃顙魚頰骨燒灰出火毒,以茶清調下三錢匕。"
黃顙魚作為其生存的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無論是人工養殖或野生繁育出的黃顙魚體內都會積累一些有毒物質,而活殺現煮的黃顙魚這些殘留的毒素尚未能夠及時排出,很可能二次沉淀到人體內。
并且在黃顙魚身上攜帶的部分寄生蟲和都是依靠活體生存的,剛剛宰殺的黃顙魚還保留有一些活體特征,這些寄生蟲和沒有隨寄主而死亡,也是對人體生命起到潛在威脅的一種隱患;并且,關于口感和營養這方面也并非是越新鮮著吃越好,魚蛋白分解同樣需要時間,黃顙魚的鮮味來自于蛋白質中的鮮味氨基酸的揮發,而營養蛋白水解成游離氨基酸分子后也會更加利于人體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