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湯的起源
顧名思義,酸湯以酸為優,但這種酸并不簡單,以乳酸為基底,根據不同的原料,有著不同的復合酸味,清新、濃郁、鮮辣均有,而大家又以酸洌開胃為共同的特點,是一種難得的。
酸湯屬于當地少數民族的特色美食,尤以黔東南、黔西南及黔南苗族、侗族制作的“白酸、紅酸”風味更為獨特。酸湯類菜肴,在黔東南自治州各縣市、各民族都很盛行,尤以凱里市區非常典型,故外界統稱為凱里酸湯魚。
據說,原始的酸湯是用釀酒剩下的尾酒發酵而成,后來改用米湯經自然發酵及其它更加豐富的做法制成。
酸湯按照民族可以分成苗族酸湯、侗族酸湯、水族酸湯、布依族酸湯等,其中以苗族酸湯,其突出的特點就是酸香味十分豐富。
苗族同胞居住在大山里,山高路遠,制酸湯取自高山上的泉水和自種的香糯米釀制而成,味型獨特、酸鮮可口,在中式烹調味中很難找到酸湯風味的味型。
黃顙魚多棲息于緩流多水草的湖周淺水區和入湖河流處,營底棲生活,尤其喜歡生活在靜水或緩流的淺灘處,且腐殖質多和游泥多的地方。雜食性,自然條件下以動物性飼料為主,魚苗階段以浮游動物為食,成魚則以昆蟲及其幼蟲、小魚蝦、螺蚌等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分布于老撾、越南、中國、朝鮮、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南部。在中國分布于珠江、閩江、湘江、長江、黃河、海河、松花江及黑龍江等水系。
背鰭條Ⅱ-6~7;臀鰭條16~20;胸鰭條Ⅰ-7~9;腹鰭條6~7。鰓耙13~16。 [4]
體長為體高的3.1~4倍,為頭長的3.6~4.5倍,為尾柄長的6.2~7倍,為前背長的2.5~2.6倍。頭長為吻長的2.9~3.2倍,為眼徑的2.9~3.8倍,為眼間距的2.1~2.6倍,為頭寬的1.3~1.4倍,為口裂寬的2~2.2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1~2倍。 [4]
體延長,稍粗壯,吻端向背鰭上斜,后部側扁。頭略大而縱扁,頭背大部裸露;上枕骨棘寬短,接近項背骨。吻部背視鈍圓。口大,下位,弧形。頜齒及腭齒絨毛狀,均排列呈帶狀。眼中等大,側上位,眼緣游離;眼間隔寬,略隆起。前后鼻孔相距較遠。前鼻孔呈短管狀。鼻須位于后鼻孔前緣,伸達或超過眼后緣;頜須1對,向后伸達或超過胸鰭基部;外側頦須長于內側頦須。鰓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鰾1室,心形。鰓蓋膜不與鰓峽相連。鰓耙短小。
雌雄魚的性腺發育節律基本一致:成熟系數從4月下旬開始急速上升,到5月中旬達峰,雌魚為26.8%,雄魚為0.98%。4月中旬以后,繁殖群體中多數黃顙魚的性腺達Ⅳ期,卵子內卵黃大量沉積,大、中、小卵子群明顯可見,精巢乳白色,多分枝,飽滿而亮澤。在繁殖初期,漁獲的雄魚數量較雌魚多,這主要與雄魚性腺成熟較雌魚早相關;在接近繁殖后期,漁獲的雄魚數量較雌魚少,這可能與雄魚有筑巢、守巢和保護后代的習性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