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底松風訴古今,一曲長彈發自心,音傳出,何處有知音?
琴自古就是文人雅士鐘愛之物,琴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較崇高的樂器,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被文人視為高雅的代表。
賢風吟古琴:古琴名曲《泣顏回》,相傳孔子思顏回而作。屢稱,好學,喪予之嘆,悼道之無傳也。其音悲戚悠揚,通乎造化,超乎古今。然傳之為絲桐,遂作思賢操。
先賢孔子,我想大家必然很熟悉,儒家的創始人,被譽為圣人,一生主張回復“周禮”,但卻無法得到各國君主的支持,被很多小人詆毀,政治主張無法實現。可孔子他并不灰心,而是轉向教育文化,培養了一大批的學生,有“三千徒眾,七十二賢人”之說,讓儒家成為那個時代的顯學,后來更是被各朝的統治者推崇,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孔子的學生之中,有一位特別的存在,那就是顏回,顏回追隨孔子一生,視孔子為老師,為父親,不入仕,不求名。顏回天賦,領悟極強,對孔子如父親一般尊重,思想和旨趣與孔子高度一致,因而深得孔子的喜愛。孔子將顏回視為自己得意的門生,視為自己的傳人,視為自己的兒子,欲將衣缽傳于顏回。
上天總是不太公平,在孔子古稀之年,顏回先孔子而去,逝者已去,生者哀傷,對于孔子來說,失去的不僅僅是顏回,更是希望。孔子是圣人,所以即便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他也只是哀傷,并未絕望,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有著常人的喜怒哀樂,遇到這樣的事情,怎能不悲傷?
琴曲《泣顏回》帶著千年之前圣人的哀傷,在琴弦上緩緩而出,隔著時空,我們仿佛看到了一個蒼老的影子。
賢風吟古琴:自古以來,國人尊琴為治世之圣器,修養之神物。這是由于唯獨琴才有天地遠古之聲,正如白居易詩曰:“絲桐合為琴,中有太古聲。”也唯獨古琴才堪稱為大雅元音,而有別于娛樂場的一般音樂。
撫琴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安靜,進而調理人的性情,使之心態平衡,氣息中和,豁達包容,親和自然。合肥古琴愛好者彈琴、聽琴時,即是在欣賞藝術也是在養生。
賢風吟古琴:古琴是中華文化中地位較崇高的樂器,自古“琴”為其特指,20世紀20年代為與鋼琴等區分改稱古琴。琴位列中國傳統文化四藝“琴棋書畫”之首,被視為高雅的代表,亦為文人吟唱時的伴奏樂器,自古以來一直是許多文人必備的知識和必修的科目。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伯牙、鐘子期以“高山流水”成知音的故事流傳至今;琴臺被視為友誼的象征。大量詩詞文賦中都有琴的身影。
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余音悠遠。泛音空靈象天、散音不動象地、按音操之于人。琴音源于天地之音,可以澄靜心靈,適合進行內心的探索,進德修身。煩惱時,得意時,攜琴出游,山林間,汲水煮茶聽琴,與古人隔空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