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學者阿爾溫·托夫勒曾預言,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和科技的發(fā)展,將產生三種文盲的概念:文字文化“文盲”、計算機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
一個由數(shù)理、膠片、電子像素、多媒體影像等構成的影像時代正走向我們,我們只有深刻地認識社會發(fā)展的客觀進程以及我們所處時代的變化,才能在變化中保持主動,在變化中謀求發(fā)展。本書將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帶您步入攝影攝像的藝術殿堂!
前簾同步模式
默認設置下,閃光燈是前簾同步的,前簾同步模式就是在片快門簾幕打開時閃光。后簾同步模式下,閃光燈會在第二片簾幕開始閉合時閃光。大家要分清楚這兩種閃光模式的不同閃光時點,一個是在一開始就閃光,一個是在結束的剎那閃光,在使用慢速快門拍攝運動軌跡時這種模式是非常有效果的。使用后簾同步拍攝運動物體,能拍攝出運動軌跡。如果用前簾同步,則會出現(xiàn)運動物體在后,軌跡在前的“錯誤”影像,前簾同步下在片快門打開時候閃光,用后期的幀來解釋就是,這一幀畫面是清晰的,閃光結束以后物體因為在繼續(xù)向前移動,這時候的曝光是通過相機的曝光參數(shù)在進行曝光,因為相機的快門速度比較慢對象在移動的過程中,必然就出現(xiàn)畫面虛化的軌跡效果,而后簾同步與前簾同步因為閃光的時點一個是在結束剎那,一個是在開始剎那,所以他們的影像效果恰恰也是相反的。
記錄攝影指以紀錄為目的,對客觀事物進行真實影像反映的圖片攝影。攝影之所以誕生,就是為了記錄的目的。它誕生之后所顯示出來的強大的生命力,也恰恰在于它的記錄功能。這是其他技術或藝術所無法比擬或取代的。因此,從廣義上說,攝影就是記錄。記錄攝影的結果是影像記錄作品。相應而分,影像記錄作品包括影像新聞作品和影像紀實作品。記錄攝影目的(可能并不,卻是首要目的)在于記錄;前提是尊重客觀真實;對象是客觀事物的表像;記錄方式是以攝影再現(xiàn)影像。按照紀錄影像的方式和追求的價值不同來劃分,記錄攝影分為新聞攝影和紀實攝影。
畫意攝影
畫意攝影以其唯美的畫面語言及美好的設計內涵一直是人像攝影的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19世紀后半葉,英國攝影家雷蘭達拍攝出了曾被預言為“攝影新時代來臨了”的作品——《人生的兩條路》,在攝影還被輕視的當時,這幅作品以其勸勉性的主題和油畫式的構圖,受到了維多利亞女王的評價。可以這樣說,雷蘭達對推進攝影藝術的發(fā)展功不可沒。從此,畫意攝影也逐漸成為攝影藝術中的一個重要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