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是經脫毛和鞣制等物理、化學加工所得到的已經變性不易腐爛的動物皮。革是由天然蛋白質纖維在三維空間緊密編織構成的,其表面有一種特殊的粒面層,具有自然的粒紋和光澤,手感舒適。
(1)帶毛的獸皮和去毛的獸皮。
《周禮·天官·掌皮》:“掌秋斂皮,冬斂革,春獻之,遂以式灋(灋 fǎ 古同“法”)頒皮革于百工”。《國語·楚語下》:“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以戒不虞者也。”韋昭注:“皮,虎豹皮也,所以為茵鞬jiàn(馬上的盛弓器) 。革,犀兕也,所以為甲胄。” 唐柳宗元《貞符》:“惟人之初……雪霜風雨雷雹暴其外,於是乃知架巢空穴,挽草木,取皮革”。
(2)指用牛、羊、豬等動物的皮去毛加工的熟皮。具有柔韌和透氣等性能,廣泛用于機器輪帶、皮鞋、皮箱、皮盒等。
(3)人體的皮膚。
皮革
皮革
《淮南子·泰族訓》:“夫刻肌膚,鑱皮革,被創流血,至難也,然越為之以求榮也。” 高誘 注:“ 越 人以箴刺皮為龍文,所以為尊榮之也。”《禮記·禮運》“四體既正,膚革充盈,人之肥也” 唐孔穎達疏:“革是膚內之厚皮革也。”
天然大小毛細皮
天然大毛細皮類皮革主要包括狐皮,貂子皮,猞猁皮,獾皮。張幅較大,常被用來制作兒童帽子,大衣,斗篷。
天然小毛細皮類皮革主要包括紫貂皮,水貂皮,灰鼠皮,掃雪貂皮等。毛被細短柔軟,適合做兒童大衣,帽子,圍巾,披肩等。
制革業不是高污染行業
這種認識的影響面很廣,除了媒體的負面報道外,“想當然”的傳統觀念是形成這種誤區的主要原因。人們的偏見和厭惡主要出于對制革行業污染的憂慮和制革廠臟、臭、累的成見。尤其是“臭”,中國早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之古諺,除了說明制革行業是個技術行當,需要聰明和智慧外,也映射出自古以來人們對皮革就有“臭”的思維定勢。
過去幾十年里制革行業與其他行業一樣確實存在著環境污染問題,但其污染排放量僅占全國總排放量的0.47%,而皮革總產值卻占全國工業的2%,出口創匯額占全國的4%,從這個意義上講,以0.47%的環境代價換取2%——4%的社會收益,說明皮革污染并不比別的行業更嚴重,在輕工行業中排在造紙和食品之后,居第三位,遠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處“百業之首”地位。
關于制革廠的環境衛生或臟臭,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情況。無須回避,在制革歷史上,工作環境確實曾經是不雅的,地面臟亂,車間有臭味,但這種現象在制革工業現代化的進程中,已逐步得到了改觀,投資規模在數千萬元以上的中型制革廠和進入現代管理程序的制革企業已基本不存在臟臭的現象。再說,臭味與有毒害不可畫等號,有香味的東西不一定對人體沒有毒害,如有機溶劑——香蕉水,有令人愉快的香味,但卻對身體有極大的毒害。皮革廠臭味何來,主要是蛋白質的氨基酸分解出氨氣的味道。氨基酸分解后雖臭,但對人體毒害甚微,與有香味的香蕉水不可等同對待。百年以來,全世界制革行業從來沒有職業病,就是皮革廠的生產環境對人體影響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