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喂養法:在魚苗下塘前3天,每畝水面施糞肥300公斤,培育輪蟲等天然飼料。魚苗下塘后幾天,每畝水面每天投豆漿2公斤或餅粉3公斤,以補充天然飼料不足,以后每3天施肥1次,每次每畝水面施腐熟堆肥150公斤。喂養1周后,池水中大型浮游生物數量若不能滿足需要,除投喂精飼料外,還要增加些浮萍或嫩草,堆放在池塘四周的淺水處,供部分草食性魚苗攝食。
成魚
背鰭Ⅲ-7;臀鰭Ⅲ-11~13;胸鰭Ⅰ-16~17;腹鰭Ⅰ-7~8。側線鱗;圍尾柄鱗40~50。下咽齒1行,4~4。脊椎骨數4+35。 [4]
體長為體高的2.7~3.6倍,為頭長的2.8~4.9倍,為尾柄長的5.3~9.0倍,為尾柄高的7.7~11.7倍。頭長為吻長的3.0~4.7倍,為眼徑的3.0~7.4倍,為眼間距的1. 8~3.4倍,為頭寬的1. 7~1. 9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0~1.8倍。 [4]
體側扁,稍高,腹部扁薄,從胸鰭基部前下方至肛門間有發達的腹棱。頭較鳙小。吻短而鈍圓。口寬大,端位,口裂稍向上傾斜,后端伸達眼前緣的下方。無須。鼻孔的位置很高,在眼前緣的上方。眼較小,位于頭側中軸的下方,眼間寬,稍隆起。下咽齒闊而平扁,呈構狀。鰓耙彼此連合呈多孔的膜質片。左右鰓蓋膜彼此連接而不與峽部相連。具發達的螺旋形鰓上器。鱗小。側線完全,前段彎向腹側,后延至尾柄中軸。 [4]
背鰭基部短,起點位于腹鰭起點的后上方,第3根不分枝鰭條為軟條。胸鰭較長,但不達或伸達腹鰭基部。腹鰭較短,伸達至臀鰭起點間距離的3/5處,起點距胸鰭起點較距臀鰭起點為近。臀鰭起點在背鰭基部后下方,距腹鰭較距尾鰭基為近。尾鰭深分叉,兩葉末端尖。 [4]
鰾大,分兩室,前室長而膨大,后室錐形,末端小。腸長約為體長的6倍。腹腔大,腹腔膜黑色。成熟雄魚在胸鰭第1鰭條有明顯的骨質細櫛齒,雌性則較光滑。
鰱膽汁有毒,各地曾發生因吞服鰱膽而中毒的事例,中毒癥狀與草魚者同,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病例:某人吞食體重1千克的鰱魚熟魚膽1個,于2天后并發中毒性心肌炎、肺水腫、中毒性肝炎和急性腎功能衰竭而死亡。其毒素成分為鯉醇硫酸酯鈉,屬水溶性膽鹽。曾以體重20克小鼠為實驗動物,以0.3毫升膽汁灌胃,12小時后開始中毒死亡,證實膽汁有毒。無療法。應嚴禁吞鰱魚膽,以免中毒。 [14]
天然餌料飼養
鰱的天然餌料主要包括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或施肥培育或天然生長),這些浮游生物的個體微小,基本都是漂浮在水中,通常都很難用肉眼來進行觀察,只能通過顯微鏡才可清晰觀察。
浮游植物:浮游植物主要通過吸收水域中的二氧化碳及鉀、氮、磷等元素,再通過光合作用來實現繁殖,浮游植物是水域中鰱基本的餌料資源。若水域具有較高含量的鉀、氮、磷等元素,那么浮游植物生物量必然較高,且魚產量也高。值得注意的是,若浮游植物的種類不同,那么餌料價值也會存在著較大差異,藍藻、裸藻、隱藻、金藻、綠藻、黃藻等均為鰱易于消化利用的浮游植物。
浮游動物:浮游動物的個體尺寸明顯要大于浮游植物,雖然肉眼可觀察到,但其尺寸也不大于5毫米,主要以有機碎屑與浮游植物為食物。鰱在幼魚階段基本都以橈足類浮游動物、原生動物、枝角類浮游動物、輪蟲類浮游動物為主要食料。
橈足類浮游動物。橈足類浮游動物是良好餌料。主食為浮游藻類,主要為小型甲殼動物,如鏢水蚤、劍水蚤等。
原生動物。原生動物雖然具有感覺、呼吸、生殖、排泄等機能,但無組織器官,屬于典型的單細胞動物。
枝角類浮游動物。枝角類浮游動物的主食為有機碎屑、單細胞藻類植物、,其營養價值高,生長繁殖快,是鰱喜歡食用的餌料。
輪蟲類浮游動物。輪蟲類浮游動物的主食為有機碎屑、浮游藻類、、原生動物,多見于人工施肥的河溝、水庫和池塘,是鰱幼魚階段的適口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