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靜,S市博物館。
文物A:“嘿,你聽說了嗎,館里要給咱們換新展柜了!”
文物B:“太好了,我在這個柜子里都住了好幾年了,真希望這次能給我配個‘低反射玻璃’,這樣觀眾們才能對我的神韻和氣質(zhì)一覽無余!”
文物A:“瞧你這點追求,我想要的是那種帶屏幕的智能展柜,科技感滿滿,夠氣派!”
文物C:“你們兩個還是太年輕,沒經(jīng)歷過以前的‘苦日子’,根本不知道咱們在博物館里的家——展柜是如何走到今天的。想當年,我剛到館里的時候,哎……”
文物B:“老哥,夜還長,要不您給講講?”
早在文藝復興時期,被譽為“推動了整個文藝復興發(fā)展”的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曾把烏菲齊(現(xiàn)今的烏菲齊美術館)里的文物集中在一種“好奇櫥柜”之中,供貴族之間觀賞交流。所以,“好奇櫥柜”可以說是博物館展柜的早期形態(tài),但它的出現(xiàn)也開啟了一段博物館館藏文物展示的黑暗歲月——“零保護”時代。
受制于當時工業(yè)生產(chǎn)水平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好奇櫥柜”并沒有配備專業(yè)的玻璃屏障,更像是一個裸露的展臺,使得其中的文物長年累月地暴露于空氣中,被水分和灰塵所侵蝕。
經(jīng)過時間的推移,無數(shù)珍貴文物由于保存環(huán)境而劣變、損毀,終于讓人們意識到了展柜不僅要展示文物,更要保護文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