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認為,進口煙葉中部分香味屬濃香型,這種煙葉基本可以用當時的上等許昌陳煙腰葉代替,供應量較充足,問題不大;另一類香味屬清香型,部分云南煙葉與之較近似,可部分代替。此外,福建永定新發(fā)展的烤煙具有另一特征的清香,河南鄧縣的烤煙(當時稱鄧炕)也具有較獨特的清香,問題是數量有限,只能少量使用。當時數量較足的山東和貴州的部分烤煙雖然清香煙味不甚突出,但可以起到協調煙香的作用。
利用這些煙葉的適當調配,結合選葉、退梗、人工發(fā)酵處理等技術措施,逐步減少了美國煙葉的用量,并一度實現了完全用國產煙葉生產“中華牌”卷煙,解決了原料的供應問題。
應當說明,當時“中華牌”卷煙的生產是作為一項政治任務的,公司領導對此十分重視。1954年食品工業(yè)部曾派工作組專門赴上海檢查“中華牌”卷煙質量,規(guī)定“中華牌”卷煙配方如有較大的變動,必須經部里批準,并在原料供應等方面給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爸腥A牌”卷煙的產量雖然不大,但上煙公司和生產廠一直在不斷努力改進質量,把它當作政治任務來完成,其政治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從上等煙葉中去挑選中華原料比例不大,當年一般僅10%左右,需要提供的數量很大。記得1980年煙葉減產,上等煙緊張,山東臨沂地區(qū)有7包上等煙調到開封煙廠,省公司知道后,責成必須追回,調給上海,否則停止對開封一切調運,開封煙廠只得把7包煙葉用零擔運往上海,說明了對上海調撥上等煙保證中華煙生產的嚴肅性。
由于“中華”煙原料數量較少,至八十年代每年產量一般在幾千箱,不超過一萬箱(根據原料數量而定)。大躍進年代,原料更是匱乏,國產陳煙葉供不應求,于是采用了人工發(fā)酵煙葉工藝技術,同時,開始人工挑葉(解把挑葉)?!拔幕蟾锩鼻埃瑹熑~由中央統(tǒng)一調撥,“文化大革命”中,原料供應發(fā)生困難,“中華” 煙每年生產一些,但數量甚少。“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開始少量使用一些進口煙葉(美國、泰國、津巴布韋等),但須每年向中央申請外匯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