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珊瑚別稱滿山香、觀音茶、九節(jié)花等,為金粟蘭科草珊瑚屬多年生常綠亞灌木,紅珠滿樹,吉祥富貴,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自然美感,既可制作清雅小巧的盆栽,也可用于園林、庭院的綠化點綴,具有的藥用、食用及觀賞價值。
2草珊瑚產(chǎn)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四川、貴州和云南等地,野生草珊瑚常生長于海拔400-1500米的山坡、溝谷常綠闊葉林下陰濕處,適宜溫暖濕潤氣候,喜陰涼環(huán)境,忌強光直射和高溫干燥。喜腐殖質(zhì)層深厚、疏松肥沃、微酸性的砂壤土,忌貧瘠、板結(jié)、易積水的黏重土壤。
3草珊瑚市面上銷售的多為野生藥材,種隨著每年草珊瑚的深度采挖,資源儲備量越來越少,為保證市場供需平衡,一些地區(qū)開始發(fā)展家種。
林下管理
每年除草2~3次。每年結(jié)合中耕除草進行追肥1~2次,追肥以有機肥為主,用量約300kg/公頃,及時清除覆蓋住苗木的枯枝落葉。
林下種植草珊瑚,林地的上生物種類多,環(huán)境復雜,時有病蟲害發(fā)生,較常見的是草珊瑚炭疽病,部分地塊發(fā)現(xiàn)有蚜蟲和紅蜘蛛為害,但為害程度較輕。
(1)草珊瑚炭疽病草珊瑚炭疽病病原菌是黑線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發(fā)病初期在葉片上呈現(xiàn)圓形、橢圓形紅褐色小斑點,后期擴展成深褐色圓形病斑,中央則由灰褐色轉(zhuǎn)為灰白色,病斑邊緣有黃色暈圈,后病斑轉(zhuǎn)為黑褐色,并產(chǎn)生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嚴重時一個葉片上有十多個至數(shù)十個病斑,后期病斑穿孔,病斑多時融合成片導致葉片干枯。病原菌也可侵染葉柄、莖部,通常會出現(xiàn)圓形或近圓形的病斑,呈淡褐色,其上生有輪紋狀排列的黑色小點,后期病斑部縊縮,葉柄或莖折斷。莖部染病,可產(chǎn)生與葉片上相似的癥狀,但多從葉腋處先發(fā)生,并向新生枝及主莖擴展,造成病部變褐,凹陷,病斑多為圓筒形或長橢圓形。嚴重時,病斑可以布滿莖表,并可串連成片,使莖的表皮呈黑褐色,嚴重影響?zhàn)B分的運輸,造成植株生長衰弱,部分病株枯死。
為減少炭疽病的發(fā)生及危害,應調(diào)節(jié)好種植地的蔭蔽度和通風條件,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清除。發(fā)病時使用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4000倍、25%咪鮮胺乳油3000倍、20%苯醚甲環(huán)唑乳油2000 倍等藥劑輪換防治,隔7天~10天噴施一次,連續(xù)3次。
(2)紅蜘蛛(Teftranychus nrticae Koch.)以幼蟲、成蟲先后在葉片及綠色嫩枝上為害,吸食汁液,受害后葉片、嫩梢呈現(xiàn)黃褐色的斑點,使頂芽和葉片枯萎死亡。防治辦法:剪除病蟲枝和枯枝,鏟除落葉枯枝并焚毀;選用20%乳油1000倍液或73%克螨特乳油1000倍液或用30%螨窩端乳油1000倍液、5%克大螨乳油2000倍液噴霧防治。
(3)蚜蟲(Macrosiphoniella sanhorni Gillette)以成蚜在地塊周圍灌木或遮蔭喬木的葉片上越冬,翌年春夏季多雨季節(jié)時卵孵化后為害植株,以成蟲和幼蟲為害新芽、新葉,造成皺縮、花葉、變黃、脫落,植株明顯發(fā)育不良,矮小,頂芽萎蔫。高溫多雨季節(jié),溫度高于25℃,相對濕度60%~80%時發(fā)生嚴重。防治方法:?掛放黃色粘蟲板(50厘米×40厘米/板),平均每667m2掛放6塊,其懸掛高度為高于植株頂梢20~30厘米;在若蚜發(fā)生高峰期,交替使用各種無公害農(nóng)藥防治,可選用0.36%苦參堿水劑1000倍液、1%印楝素乳油1000倍液和1%苦皮藤素乳油2000倍液等植物源殺蟲劑噴霧防治。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3%啶蟲脒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50%抗蚜威3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霧一次,連噴2-3次。
查苗補苗 移栽后要及時查苗,如發(fā)現(xiàn)死苗缺株,要帶土補栽,確保全苗。
中耕除草 苗期要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并適當進行中耕松土。一般每年中耕3-4次,保持土壤疏松,田間無雜草。
灌溉排水 定植后要經(jīng)常保持土壤濕潤,如遇干旱,要及時灌溉澆水。多雨季節(jié),如田間積水,要及時排除,以免引起爛根。
追肥 一般每年春、夏兩季各追肥1次,每畝施用硝酸銨或尿素6-7千克,氯化鉀2-3千克,對水澆施。冬季結(jié)合培土,施1次農(nóng)家肥,將欄肥或漚肥施于植株根際,提溝邊泥土覆蓋肥料,既可保溫防寒,又可促進翌春植株早生快長。
間作遮蔭 草珊瑚耐陰性強,喜漫射光,所以宜選常綠闊葉林下種植。如在無蔭蔽條件的山坡、排田種植,可在田間間作玉米等高稈作物,利用高稈作物適當遮蔭。通過對間作作物的管理,既可促進草珊瑚的生長,又可增加經(jīng)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