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孝宗皇帝為皇后制造了一種“龍肩輿”,上面裝飾著四條走龍,用朱紅漆的藤子編成坐椅、踏子和門窗,內有紅羅茵褥、軟屏夾幔,外有圍幛和門簾、窗簾。這是早的“彩輿”(即花轎)。
轎幃上面一般都繡著“禧”字、金魚鬧荷花、丹鳳朝陽、麒麟送子、富貴牡丹、事事如意等喜慶、吉祥的圖案。織繡工藝極為精湛細膩,所繡的畫面豐滿而充實,圖案非常生動、新穎。轎幃的材料和圖案的顏色搭配一般都非常的鮮艷、熱烈,明亮奪目的顏色烘托出婚禮喜慶熱鬧的氣氛。
傳統上,只有初嫁女子可坐花轎,寡婦再嫁多是在普通子上扎些彩布或紙,稱為彩轎。至于納妾,有些地方可以坐花轎,有些地方不能坐轎或者坐其他的轎。但總的來說,舊時女性一生多只坐一次花轎,因此是很有特殊意義的經歷。
還有一說,稱此風源起宋高宗趙構的一場歷險:宋室南渡之初,高宗往寧波流竄,途中遭金軍攔截,沖出包圍后,人已落單,惶恐間又被一片湖水擋住去路。眼看追兵將到,高宗準備投湖自盡。正巧,有個鄉村姑娘在湖邊浣紗,指著湖水對他說:“這里水淺,相公快快下去,只管仰起鼻孔透氣,我自有辦法搭救。”高宗依言下湖,待湖水沒至頸部,把頭仰起露出鼻孔在水面上吸氣。那村姑旋將手上的白紗迎風一抖,撒向湖面,飄飄灑灑,正好把他全遮住了。金兵沖到湖邊,四望不見高宗身影,喝問村姑是否見過高宗,村姑伸手胡亂指了一個方向,稱高宗已經逃跑。金兵立即調轉馬頭,朝著姑娘所指疾奔而去。待金兵走遠,姑娘收起白紗,把高宗攙上岸來,帶他回家去換了衣服,并找船將其送到對岸。時隔兩年,宋高宗在臨安(今杭州)站穩腳跟。隨后便傳旨寧波府,要求尋訪那個有“救駕”大功的村姑,結果無人出頭領功。高宗特下圣旨一道:今后凡是寧波女子出嫁,特許乘坐四人抬杠的轎子。四抬轎子正好是皇后所坐八抬鸞駕的一半規格,所以寧波人以后一直自夸他們的花轎是“半副鸞駕”。后來其他地方的人也學了樣,這個風俗就此傳了下來。所以迄今還有一些老輩人管新娘乘坐的花轎叫“四明轎子”,這是因為寧波別稱“四明”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