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場地各地段的工程地質條件,提出合理、經(jīng)濟的基礎方案,并提供相應的設計參數(shù)。提供可供選擇的樁基持力層以及相關的樁基設計參數(shù);對主體結構的抗浮措施就巖土方面進行評價,提供基礎抗浮樁的方案建議;評價場地與地基的地震效應,提供場地土類型、場地類別、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和特征周期,對擬建場地相應深度范圍飽和土液化和軟土震陷進行評價。對場地的穩(wěn)定性和適宜性進行評價;評價成樁可行性,分析評價施工對環(huán)境影響,并提出防治措施
要堅持原則,避免返工
1)當勘探孔數(shù)量或深度不夠時, 易造成后果有:(1)由于孔數(shù)太少, 特別是當持力層頂面起伏較大時,設計人員無法確定樁的長度;(2)孔的深度不夠, 設計人員無法知道此持力層有多厚以及下面的地質情況,因而無法進行樁基的沉降計算;
2)避免單方面滿足甲方要求, 造成勘察報告不規(guī)范。如某項目,地質是上面全部為軟土,下面直接為基巖,埋置較深且頂面坡度較大, 深度約為20m~45m。根據(jù)上部結構荷載及地質情況,采用鉆孔灌注樁比較合理,但房產(chǎn)公司為了趕進度,一定要采用預應力管樁。于是勘察單位遷就甲方的要求, 在勘察報告的地基土物理力學指標設計參數(shù)表及選擇樁型的建議中只提出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一種樁型,其他樁型一律不提,似乎只有這種樁型合理。但經(jīng)多方論證,后決定采用鉆孔灌注樁。造成勘察單位只得重新編寫勘察報告的被動局面。
勘察設計在工程建設中起到作用,作為提高工程項目投資效益、社會效益,環(huán)境效益的重要因素,城市建設勘察設計又是為所屬地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支撐的具有地緣特征的開放性的動態(tài)系統(tǒng),融入城市建設活動和社會之中,依托建設活動和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1] 。
勘察分可行性研究,初勘,定測和補充定測4個部分。每個勘察階段都有他的目的,先確定建筑的可行性,然后對地質水文情況做一個大致勘察,后詳勘需要弄清楚每一個地層巖土情況,需要做原位實驗,土工實驗,確定地基承載力,進而采取合適的基礎形式和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