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護士和患者對“上門服務”這件事非常好奇,他們疑惑的是,不在醫院進行護理服務,上了門之后到底能為患者做些什么呢?
在浙江省,以浙大二院為例。2019年2月,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印發關于《浙江省“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工作方案》的通知,浙大二院以患者需求為導向,充分融合醫院優勢護理學科,在省內率先開設線上咨詢與居家護理服務項目。
基于居家患者的護理需求,目前浙大二院已開展眼科護理、內鏡護理、老年護理、母嬰護理、傷口/造口/失禁護理、腹膜透析護理、腫瘤護理、靜脈護理、糖尿病護理等36個線上專科;開展線下居家護理項目包括PICC/輸液港維護、感染性傷口護理、腹膜透析、母嬰護理、造口護理等16個專科護理項目。
什么說護士上門服務成為了一種風尚呢?主要就是這事太新鮮了,之前沒聽說過,頗有一種家庭醫療的雛形。
浙大二院護理部主任蘭美娟介紹表示:“我們將護理服務從醫院延伸到了社區、家庭,擴大了服務半徑,患者足不出戶就可以接受省級護理專家的指導和上門護理服務,解決了患者就醫不便、看專家難的問題,有效地解決了患者的實際需求,同時為患者節約了大量就醫時間,減輕家庭照護負擔。”
此前,媒體曾報道了護士上門服務的案例。家住蕭山的小徐被診斷為肌無力,隨著疾病的進展,小徐如今已無法自己翻身更換臥位,生活無法自理,連進食都需要人幫忙。更棘手的是,長時間臥床會引起壓瘡,壓瘡的嚴重后果就是導致局部組織壞死,創口甚至深入骨頭。
目前家庭醫生簽約實行分類簽約、差異化簽約,給普通人群設計了一般健康管理和公共衛生的服務包,針對65歲及上老年人、0-6歲兒童、孕產婦、殘疾人、結核病患者、嚴重精神障礙患者、高血壓和糖尿病慢性病患者等重點對象群體分類制定了相應服務包。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還會根據實際和需求出臺“定制”的個性化服務包,所以它的本質還是轄區內針對特殊人群的護理服務。
“互聯網+護理服務”是將醫院內的護理延伸到患者的家庭,方便一些高齡、活動能力受限、身體狀況較差、家屬無法定時陪護來院就診患者,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健康需求,有效緩解了患者及家屬的壓力,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