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銅器中數(shù)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一般叫金文。對于歷史學(xué)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shù)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xiàn)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zhàn)國中期,大多數(shù)銘文已經(jīng)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
交通設(shè)備
交通設(shè)備是銅的第三大市場,約占總數(shù)的13%,與二十世紀60年代基本相同。盡管交通的重要性沒有改變,但是銅的使用形式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年來,自動散熱器是這方面重要的終端用戶;然而,銅在自動電器和電子產(chǎn)品中的使用飛速增長,而在熱交換器市場中的使用則有所下降。小轎車的平均使用壽命是10-15年,幾乎所有的銅(包括散熱器和配線)都是在它的整體拆卸和回收前來進行回收的。
世界銅礦資源比較豐富。銅不難從它的礦石中提取,但可開采的礦藏相對稀少。有些,如在瑞典法倫的銅礦,從13世紀開始,曾是巨大財富的來源。一種提取這種金屬的方法是烘烤硫化礦石,然后用水分離出其形成的硫酸銅。之后流淌過鐵屑表面銅就會沉淀,形成的薄層很容易分離。世界上已探明的銅約為3.5~5.7億噸,其中斑巖銅礦約占全部總量的76%。
銅的離子(銅質(zhì))對生物而言,不論是動物或植物,是必需的元素。人體缺乏銅會引起貧血,毛發(fā)異常,骨和動脈異常,以至腦障礙。但如過剩,會引起肝硬化、腹瀉、嘔吐、運動障礙和知覺神經(jīng)障礙。一般來說,牛肉、葵花籽、可可、黑椒、羊肝等等都有豐富的銅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