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質屏技術
硬質屏的制作主要是應用了光學漫反射和菲涅爾透鏡技術等。而漫反射屏的特點是視角大、增益低、對環境光適應能力比較強,應用范圍廣闊。漫反射屏技術之一是直接對有機玻璃材質——亞克力表面進行處理,屏幕視角和清晰度都不理想,太陽效應也比較嚴重。
另一種漫反射屏技術則是利用亞克力、玻璃等透明體材料作為基底,在其表面粘貼背投軟質屏幕制作而成。屏的上下左右視角都是180度,而且不會出現太陽效應,而且這種屏的尺寸一般會比較大。
菲涅爾光學透鏡屏則能增加屏幕的增益,但是其垂直視角卻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菲涅爾光學透鏡屏根據菲涅爾透鏡槽距角度的不同而不同,每款屏都具有不同的焦距,以便滿足不同鏡頭投影機的需要。
高溫等離子體只有在溫度足夠高時發生的。恒星不斷地發出這種等離子體,組成了宇宙的99%。低溫等離子體是在常溫下發生的等離子體(雖然電子的溫度很高)。低溫等離子體可以被用于氧化、變性等表面處理或者在有機物和無機物上進行沉淀涂層處理。
等離子體(Plasma)是一種由自由電子和帶電離子為主要成分的物質形態,廣泛存在于宇宙中,常被視為是物質的第四態,被稱為等離子態,或者“超氣態”,也稱“電漿體”。等離子體具有很高的電導率,與電磁場存在極強的耦合作用。等離子體是由克魯克斯在1879年發現的,1928年美國科學家歐文·朗繆爾和湯克斯(Tonks)首次將“等離子體”(plasma)一詞引入物理學,用來描述氣體放電管里的物質形態[1]。嚴格來說,等離子體是具有高位能動能的氣體團,等離子體的總帶電量仍是中性,借由電場或磁場的高動能將外層的電子擊出,結果電子已不再被束縛于原子核,而成為高位能高動能的自由電子。
等離子體是物質的第四態,即電離了的“氣體”,它呈現出高度激發的不穩定態,其中包括離子(具有不同符號和電荷)、電子、原子和分子。其實,人們對等離子體現象并不生疏。在自然界里,熾熱爍爍的火焰、光輝奪目的閃電、以及絢爛壯麗的極光等都是等離子體作用的結果。對于整個宇宙來講,幾乎99.9%以上的物質都是以等離子體態存在的,如恒星和行星際空間等都是由等離子體組成的。用人工方法,如核聚變、核裂變、輝光放電及各種放電都可產生等離子體。分子或原子的內部結構主要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在通常情況下,即上述物質前三種形態,電子與核之間的關系比較固定,即電子以不同的能級存在于核場的周圍,其勢能或動能不大。
光頻率的未來等離子體電路:NaderEngheta支持等離子體激發的納米粒子能夠被設計成納米數量級的電容,電阻,和感應器(電路中的各種元素)。
電路能夠接收廣播(1010Hz)或者是微波(1012Hz)的頻率,而該電路卻能達到光頻率(1015Hz)。這就能實現小型化以及用納米天線探測光信號的過程,納米波導,納米傳感器,并且還有可能實現納米計算機,納米存儲,納米信號和光分子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