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假條也就是診斷證明,上面一般應該有患者的姓名、年齡等基本信息、患者的ID號。一名患者在一家醫院中只有一個ID號,和身份證號相對應。遇到多張假條,可以對比基本信息是否一致。”劉和義說,對于病假條的真實性,往往要觀察多個方面。診斷證書有編號或底聯,有醫師簽字和醫院的章,可以到醫院查詢。在假病假條上,有時候醫師簽字是假的,有時候醫院的章是假的。
將醫院開具的病假條與快遞中的病假條進行對比發現,兩者外觀幾乎一模一樣——格式、字體、字號都一樣;有醫院的名稱、標志;有記者提供的化名、年齡、日期和病情;與醫院開出的病假條格式一致,門診號為空白;有“診斷證明”字樣,有醫院“門診診斷證明章”紅章和醫師打印的簽名。
“所謂的病假條,在我們醫院叫"病休證明",用處就是生病了請假休息。”在北京市某三甲醫院兒科實習的“準醫生”董琳說。 董琳告訴記者,在她實習的科室,醫生出具“病休證明”的權限是,多給患者開全休一個月的證明。在多數情況下,醫生多出具全休兩周的證明。
員工提供就診記錄顯示的就診科室與《診斷證明書》顯示的科室不一致,而醫師卻為同一人,那這種情況明顯不符合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