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一般把前門、有袖子、衣長在臀圍線上下的男女上衣統稱為“茄克”(Jacket)。而在中國,人們平時所說的腰部和袖口有帶狀收口的茄克,英語稱“將帕”(JUMPER),法語稱“布魯宗”(Blouson),屬茄克這個大家族的一個品種。“西服”也是一種“茄克”,英國人稱其為“拉翁基(隨意式)茄克”(Lounge Jacket)。19世紀末,當這種上衣和長褲用同質同色的面料來做成“套裝”時,歐美人又稱其為“外出套裝”(Town suit)。在20世紀,又因為這種套裝多為活躍于政治、經濟領域的白領階層穿用,故也稱作“工作套裝”或“實業家套裝”(Business Suit)。
各款西裝上衣袖口處均釘2~4枚小紐扣作裝飾,這對窄而短的西裝袖來說有和諧、放松作用。它的來歷十分有趣。傳說法國歷史上的大腕人物拿破侖一生以注重軍容著稱于世。他手下有位魯莽將軍魯彼金,此人能征善戰,但風紀不整。他常常往袖口上抹鼻涕。為此拿破侖多次訓誡,但不見效,開除軍職吧,他又是難得的將才。后來拿破侖令軍需將軍服的袖口一律安上裝飾性尖銅釘,不但壯了軍容,也使魯彼金用袖口揩鼻涕的陋習得以糾正。以后幾經改正,尖銅釘變成了裝飾扣,但釘于袖口前諸多不便,才逐漸移到袖口的背面去。
墊肩是西裝造型的重要輔料,人們說它“暗中作美事”,因為它襯墊的內部不顯露出來。據說初使用墊肩的人是英王喬治一世。他相貌堂堂,但卻有點“柳肩”,穿西裝有點“發水”,缺乏男子漢風度。苦惱中他令人做了一副假肩縫于內衣上,使“柳肩”得以矯正。當西裝熱席卷英倫時,服裝師將喬治一世的辦法移來,使墊肩與西裝為伍,成為一種美談。
古代的西方人,特別是居住在深山老林中的日耳曼人,他們以狩獵謀生,披獸皮取暖御寒,為不使獸皮從身上掉落,就用皮條、草繩將獸皮串結在脖子上,這是領帶的原型。原始的領帶出現于17世紀的歐洲,當年一隊南斯拉夫克羅地亞騎兵隊走在巴黎街頭,士兵的脖子上都系著一條五顏六色的布帶藉以御寒。巴黎上層覺得這種打扮新異、帥氣,爭相效仿,一時在襯衣領上系帶面風,這個就是領帶的身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