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痼疾,絡傷入血,化瘀 脾胃病多為飲食勞倦,或情志內傷,肝失疏泄,以致中焦氣機阻滯,日久影響血絡通暢,而致絡脈瘀阻。亦有疾病遷延日久,氣血津液虧虛,無以榮養血脈,絡脈澀滯而致瘀血內停,或陰虛燥熱,耗傷陰血,又灼傷血絡,血溢于外,留而成瘀。是故《臨證指南醫案》云,“初病在氣,久必入血”,“胃痛久而屢發,必有凝痰聚瘀”。 氣滯與瘀血互為因果,互為影響。氣滯日久,必有血瘀,瘀血留而不化,則氣滯更甚,導致病勢纏綿,難以根治。連老慢性胃病時,尤為注重化瘀。因氣滯而血瘀者,往往在藥中酌加化瘀之藥,常用枳殼、佛手、丹參、郁金、紅花、桃仁、川芎等,以促進氣血運行,消散胃絡瘀血,使營血流暢,瘀消絡通。因氣虛而血瘀者,常用補中湯健脾,升降氣機,佐以丹參、白檀香、降香、延胡索等兼調氣血,達到氣旺則血行,血行則瘀散。連老善用丹參,取其破宿瘀而生新血,功同四物,既可又可養血。如用丹參飲,可除心胃諸痛。對于胃火亢盛灼傷血絡致瘀血者,可用丹皮、丹參、赤芍等涼血、、散瘀;對于陰虛津傷之證,可用北沙參、麥門冬、當歸、丹參、三七、白及等以養陰和血、消腫生肌。現代醫學表明,化瘀藥不但有止痛作用,還可改善胃黏膜的血液循環,消除炎癥細胞浸潤,促進病灶恢復,防止組織異型增生。
寒熱并調,辛開苦降,各司其屬 胃為陽土,其病多實多熱;脾為陰土,病多虛多寒。然脾胃病變并不全部表現為單純的寒證或熱證,往往多為寒熱錯雜的復雜病變。如既有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又兼見大便滯而不爽、肛門灼熱下墜的上寒下熱證;或為、便溏,又有口臭口瘡、胃脘灼熱之上熱下寒證。因此,在診治中須“瑾守病機,各司其屬”,不可顧此失彼。 對于寒熱錯雜者,連老強調須詳察病機,寒熱共調,方符合脾喜溫燥、胃喜涼潤的特性。當脾受濕困、胃為熱擾之際,常用辛開苦降法燥脾清胃,以半夏瀉心湯為,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辛苦并進以調其升降,如此則“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如泛嘔清水甚者改用生姜瀉心湯;脾虛審者,則取用甘草瀉心湯,佐以茯苓以增健脾化濕之功。若邪熱內陷、痰濁蘊結而“心下滿痛”者,投以小陷胸湯以降痰火、利氣機。連老指出,寒熱錯雜證,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當求本論治,隨證加減。實熱盛者,適當重用黃芩、黃連,少用干姜,酌加車前子、金錢草、虎杖清熱利濕;寒濕盛,重用干姜,少用連,佐以蒼術、厚樸苦溫燥濕;熱毒亢,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清熱;兼食積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雖藥有增損,然寒熱并調、辛開苦降之旨不變,“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浙江省名中醫館連建偉網上預約掛號 連建偉,男,浙江省嘉興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年從北京中醫學院畢業后到浙江中醫藥大學方劑學教研室執教,曾任副校長、方劑學教研室主任、基礎部副主任、主任、講師。是全國第三、第四批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
專家姓名: 連建偉 職 稱: 主任中醫師 簡介: 名老中醫,原浙江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方劑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系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研究生畢業。 擅長: 從事臨床工作四十余年,善于應用歷代名方辨證論治。尤對內科脾胃病,疑難雜癥有獨到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