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龍技術要素中有形(姿勢)、技(配合)、法(方法)、情(神韻)四大要素。其中,“形”包含圓、連、順、靈四種形態(tài);“技”指人與龍體、龍珠與龍體、音樂與龍體的配合;“法”包含舞法、步法、握法、鼓樂法;“情”指人、龍之間情感的表達,即舞龍時表現(xiàn)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民間的舞龍活動通常在露天廣場或舞臺上進行,而競賽活動則是在邊長為20m的正方形平整場地上進行,要求地面平整、清潔,場地邊線寬5cm,邊線內(nèi)沿以內(nèi)為比賽場地,邊線外至少有1m寬的無障礙區(qū)。
舞龍的創(chuàng)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 燈節(jié)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shù)“龍燈”。 龍燈起源于人們對龍的信仰 ,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 ,以求得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舞龍的習俗在海外華人那里得到了發(fā)揚和光大。每逢中國人的漢族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重大慶典活動 , 他們就會耍起龍燈 , 呈現(xiàn)出一片濃濃的東方氣概。" 耍龍燈 " 在漢代民間已相當普遍了。唐、宋時期的 " 社火 "、" 舞隊 " 表演中 , 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 [9] 今俗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巨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游走,非數(shù)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御?!暗簟笔菗u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舞龍是個大節(jié)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nèi)。 燈節(jié)雖始于漢初,盛于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綜觀各地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毛龍(貴州石阡)、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jié)數(shù)一般為7節(jié),9節(jié)和13節(jié)。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jīng)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