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獅舞是中華各族民間舞蹈之一, 多在年節(jié)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華民族人民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獅舞是中國的民族傳統(tǒng)藝術,每逢元宵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來助興。舞獅子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獅舞在舊時稱"太平樂",而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時更得到廣泛的發(fā)展。獅藝在當時已成為過年過節(jié)、行香走會中的必備節(jié)目。在一千多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中國民間舞蹈形式之一。獅子有“百獸”之譽,它雄偉、威武,人們視為瑞獸而受 到崇拜。每逢喜慶佳節(jié),舞獅是與舞龍相對應的娛樂活動,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在各地流 傳亦極廣泛,俗稱“耍獅”。
南獅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tài)、奮起、疑進、抓癢、迎寳、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fā)威、過山、上樓臺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xiàn)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為常見。
四川的《高臺獅子》和《地盤獅子》以演繹破陣法為特色:."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有舞獅子的習俗,青海省藏族的《雪獅》就很有特點。廣東醒獅舞以其獨特的造型、雄壯的鼓樂、南派武功等特色,在國內外都獲得很高的聲譽,影響甚遠。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獅舞經批準列入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