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城郊區新莊子村,看到的是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們坐在自家的門口,熟練地綁著掃帚。新莊子村民農閑不“閑”,打破按時令勞作的傳統思維,尋求增收新門道,忙出了農閑時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變了變了,現在日子好,靠的就是這個!”村民邵永凱喜滋滋地在自家門前的毛料堆中,拿出捆扎好的竹枝準備做掃帚的材料。,村里100多戶人家有將近70戶走上了扎掃帚的生態致富新路子,平均年產掃帚300多萬把,為整個村增收近200萬元。落后村一躍成為了領頭羊,嘗到甜頭的各家村民正欣喜地囔囔著要把新莊子村改名為“掃帚村”。
這復雜技巧的扎掃帚手藝在村民邵永凱手中竟變得如此簡單輕巧,10多分鐘的時間一把簇新好用的竹掃帚就扎制完成了。“我們這里的掃帚質量好,樣式新穎,一人扎個50多把,外面的人都是搶著要!”邵永凱自信滿滿。把好質量關,現在的農村創業人可都有著自己的經營理念。“掃帚村”的掃帚正是由于扎制精良、經久耐用而擴大了銷路,在鄰近的唐山,甚至東北,內蒙等地都特受歡迎。“一年就賺個幾萬塊,不多。”楊銀山臉上憨厚的笑容盡顯滿足。
“掃帚產業”大展拳腳
扎掃帚,新莊子村過去可是名聲在外,但在過度追銷量賤低價而損質量的惡性發展中,原本全村紅紅火火扎掃帚的情景已不復存在,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大浪淘沙留存下來的幾家“獨苗”倒已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家庭作坊,做專做精了“掃帚產業”。
要說“掃帚大王”,非新莊子村的康利剛莫屬。走進他的家庭作坊,10多名工人正熱火朝天地趕制掃帚,不計其數的各式掃帚滿屋滿地。“前些年是吃了不懂生產經營的虧,村里人只知道把掃帚賣出去能賺到錢就好,不想劣質掃帚倒毀了自己的前途。”康利剛不無感慨地說,“我也是在吃虧中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生產經營的法子,現在掃帚好了,銷路也就打開了。”“掃帚大王”每月銷售掃帚達50000多把,銷往省外居多,黑龍江的哈爾濱,肇東,大慶,吉林的長春,農安,敦化,松原,德惠等。遼寧的盤錦,大連,朝陽等等、甚至連內蒙的赤峰.海拉爾等地區均有固定客戶群,去年更是出口到了俄羅斯。年銷售收入可達80萬元。敢于創新的康利剛還根據不同的原料扎制不同的掃帚,定價也有高有低,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充分滿足市場的需求”。
村里比康利剛稍小點的家庭工業掃帚專業戶還有3家,其中2家已有固定雇工和生產管理流程。“如今村里的掃帚產業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基礎,大伙都希望自家的特色生態產品能創出品牌,打響名號,走得更遠。”“掃帚大王”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2004年,康利剛帶頭做出了自己的品牌:型旺 竹掃帚
為了聯系更多的買家,康利剛還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大力宣傳型旺竹掃帚。方便更多的客戶知道我們‘掃帚村’。
新莊子村主任任力堂也是感同身受,“我們發展掃帚產業的思路就是做少做好做大,充分利用生態資源,以小賺大。”
特別提醒:本頁面所展現的公司、產品及其它相關信息,均由用戶自行發布。
購買相關產品時務必先行確認商家資質、產品質量以及比較產品價格,慎重作出個人的獨立判斷,謹防欺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