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苗族遷徙而來時,西南還是一片莽蒼的原始森林。在這人跡罕至,林箐茂密,百鳥歡歌,虎嘯狼嚎的地方,他們?yōu)榱硕惚芊磩咏y(tǒng)治者追擊和壓迫,只得分散隱居于僻靜幽深的深山老林,在農業(yè)生產不發(fā)達的當時,只能獵取身邊野禽走獸為食,以求生存,就是在這樣的狩獵生活中,苗家人模仿動物形態(tài)的許多舞蹈由此發(fā)生了,為了更有效地獵取野物,狩獵者必須要學習各種鳥鳴、獸聲,以誘導之,并從中得到喜悅,久而久之,也就“再度從事模仿工作,創(chuàng)得自己獨特的狩獵舞蹈”。如:木鼓舞的主體動作按照傳統(tǒng)是模仿蚱蜢相斗,鼓點傳說也是模仿的啄木鳥的啄樹聲。其舞蹈動律是上身前傾,甩同邊手,順拐,以胯為動力,臂部擺動幅度很大;用頭、肩、手、腰的扭、甩、轉、端、蹬等構成大開大合、對比強烈的動作組合,自由奔放,也是苗族人民遷徙山區(qū)生活的本質的反映。再如“單人鼓舞”是湘西地區(qū)苗族人民普遍喜愛的一種表演舞蹈,有男子、女子表演兩種。男子鼓舞有“雞公啄米”、“猴子戲物”、“九龍下?!?、“大鵬展翅”等等都是模仿動物形態(tài)的動作,動作粗獷有力;女子的動作多是表現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的,有“美女梳頭”、“巧婦織錦”、“繡花挑花”、“包頭洗面”等等,大多較文雅、端莊。
“猴兒鼓舞”是一種技巧性較強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舞蹈的主要內容是表現猴子進廟偷吃供果時無意中敲響了更鼓后驚慌和對鼓嬉戲的情景,動作有“倒上樹”、“偷桃”、“抓癢”、“滾球”等?!般~鼓舞”動作也是來源于狩獵生活、農業(yè)生活和對動物形態(tài)的模仿,如:“騎馬”、“趕鴨”、“捕魚”、“撈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