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死亡從來都是既讓人傷感又不得不面對的一件大事。因民間禁忌講究較多,世人處理白事相關的事宜,秉持著敬畏之余,凡事都要巨細靡遺,處之夷然,方能妥善安置。比如入殮前的黃紙覆尸,就講究頗多。
黃紙覆尸的來源
據典籍記載,黃紙覆尸早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因吳王夫差錯殺伍子胥,擔心死后愧對忠臣而用黃紙覆其面,遂葬之。隨著斗轉星移的變遷,黃紙覆尸存留于世,且廣泛適用于民間喪葬事宜之中。
什么叫黃紙覆尸
所謂黃紙覆尸,指的是在入殮前,給停放著的尸體蓋上一大張薄薄的黃紙,用來遮住亡者面部及身體。覆蓋在亡者尸體上的黃紙又叫“陰陽紙”,對紙張的要求,多以輕薄的黃麻紙或白土紙為,個別地區也可用白布替代。“黃紙覆尸隔陰陽”的講究,由來已久。
黃紙覆尸的講究
黃紙覆尸,對紙張的要求以輕薄為主。通常待亡者咽下后一口氣,由至親之人為其凈身穿壽衣,將亡者尸體腳向門的方向停放在門板上,后再覆蓋上這層黃紙。覆尸的黃紙輕薄且大張,亡者腹部通常都會被壓上一小串銅錢或者一小摞冥幣,以防止被風刮走。至于黃紙覆尸的作用,多數人認為,可以通過黃紙的顫動,查看尸體是否假死,若還有呼吸便能及時搶救。也有說法是緣于照顧家屬情緒,畢竟人死后面容多蠟黃扭曲,黃紙覆尸既能維護亡者尊嚴,又可以避免被家屬看到悲傷恐怖的一面。
黃紙覆尸隔陰陽,流轉乾坤斷生死。隨著歲月漫漫,存留于世的白事傳統已不多見,正所謂存在即是合理,這其中的很多講究毋庸贅言。自古以來,民間對于白事相關事宜多以敬畏式傳承為主,理性看待死亡,合理繼承傳統,是當今喪葬行業的大勢所趨。